結尾:學習時,當別人談天說地時,我卻靜心讀書,這是慎獨;吃飯時,當別人浪費無度時,我克己節(jié)約,這是慎獨;睡覺時,當別人上網看小說,我盡早安睡,以保持明天的好精力,這是慎獨;遭遇到與老師,同學的矛盾時,我換位思考,寬容大度,這更是慎獨。
慎獨,那是修身的根本;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是邁向成功的橋梁。一個人學會慎獨,生活會美好;一群人都學會慎獨,世界會美好!
名人名言】
◇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幫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重其獨也。——《禮記·大學》
◇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說山訓》
◇ 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如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里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之“誠其意”。——朱熹
◇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宗周
◇ 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辭海》
◇ 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不做壞事,這就叫慎獨。——劉少奇
有關慎獨這個詞的名言有:
心能辨事非,往事方能決斷,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清)王永彬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因此慎獨。出自: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持躬》有道德的人時刻注意光明正大。
勿以身貴而,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諸葛亮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慎獨,漢語詞語,讀音為shèn dú,意思是指在獨處中謹慎不茍,在閑居獨處無人監(jiān)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慎獨
王稱 〔宋代〕
涓流一發(fā)細,厥患誠滔天。煌煌燎原火,起自冥爝間。
人生理欲幾,相去良亦然。滋明實隱微,昭灼天與淵。
所以往哲謨,慎獨垂至言。存誠保天君,兢懼無過愆。
撲燄在始熱,塞患當其源。美哉屋漏詩,三復當拳拳。
王稱眉州人,字季平。王賞子。累官承議郎知龍州。刻意史學,搜采北宋太祖至欽宗九朝事跡為《東都事略》,孝宗淳熙中洪邁修四朝國史時奏進,特授直秘閣。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
一、言行如一,為情操
《論語?為政》記述了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做好你想說的,之后再把它說出來。)
雖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實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
孔子作為儒家的一代宗師,不僅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完整倫理思想體系,把社會道德規(guī)范集于一體,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積極踐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談,用自己沒要驗證過的理論來教訓、說服別人,往往只會適當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這樣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取于利而鮮于仁。
二、心口如一,為良知
心與口是人發(fā)語的兩端,,心為善生,而口為妄生,唯有心口若一才是可信之人。
東漢名臣楊震風雅清正,為官數(shù)載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稱,一次因公路過昌邑縣,恰逢舊交王密在此任縣令,當夜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說道:“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卻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里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這就是歷史上傳為美談的“楊震四知”。
這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楊震一般,話從口出后即使無人監(jiān)督,心卻一如既往遵從己言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這話正是告誡眾人:口中所言皆應出自肺腑,語出之理也當極盡恪守。
三、始終如一,為坦蕩
中國人做事貴在一個“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終如一與不忘初心。
無論是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還是元代時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亦或是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對于心中自律的堅守,他們做到了始終如一。
而始終如一可謂是慎獨中的最高境界,因為它的背后是一個人處事的坦蕩之志。
因為長久的慎獨,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就是小心翼翼、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別人監(jiān)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包含態(tài)度與方法。
謹慎治學態(tài)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知識,慎全獨一。
開頭1:或許你會覺得隨手扔個垃圾沒什么,又不止我一人扔;或許你會覺得隨地吐口痰沒什么,只要不在公共場合就行了;又或許你會覺得闖個紅燈沒什么,這個交通路口沒有交警……可是,這樣不文明的想法不止你一人有過,這樣不文明的行為也不止你一人有過。只是,如若千萬人都這樣想,這樣做,那么現(xiàn)代文明究竟是怎樣的人在推動?
我想,是慎獨之人。
開頭2:“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許衡用不摘梨的理由為我們詮釋了什么叫“慎獨”。一把叫慎獨的鎖鎖住了許衡的心,使其不為所動,做到君子之行。我心有主,君子慎獨。
開頭3:什么是慎獨?慎,小心謹慎,獨,獨立自主,所以,慎獨是能夠自主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依靠別人,曾國潘曾在《誡子書》中寫道,自修之道莫在于心,養(yǎng)心之道又在于慎獨。由此可見,慎獨是如此重要。慎獨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可貴的品質和修養(yǎng)。
古人貴慎獨(宋·吳芾·《寄題楊宰清畏軒》)
簡述你的學歷背景,性別和年齡和你的成長經歷做簡要回答以及你的工作經驗,從事的市場領域和未來計劃的要求。
在我們的生活中,獨處往往被視為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但我卻認為,這恰恰是一個反思與成長的絕佳時機。或許你和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面對紛繁的世俗雜音,靜下心來,反而能聽到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這就是我今天想要探討的主題——慎獨。
所謂“慎獨”,是指在獨處時保持警醒和自律。這種態(tài)度不僅體現(xiàn)在面對外界挑戰(zhàn)時,更在于如何處理內心深處的欲望與沖動。回想起自己在獨處的時光,總是容易陷入懶散和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我開始意識到,然而這實際上是自我增值和提升能力的良機。
你可曾思考過,為什么一些人在獨處之后能嶄露頭角,而另一些卻只是在原地踏步?我認為,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都是在慎獨中的必修課。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能在外界的光環(huán)與誘惑下保持內心的寧靜。
在我的生活中,我嘗試了一些方法來< strong>提升自己的慎獨能力。這其中包括:
通過這樣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獨處不僅僅是時間的消磨,而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途徑。我更加明白,人生的旅程中,獨處是必不可少的修行。
然而,在實踐中我也并不是一帆風順。面對誘惑時,我常常會不自覺地放縱自己。例如,看精彩的電視劇或刷社交媒體可以輕易填滿獨處的時間,但這種短暫的滿足感往往會讓我失去對自我的反思。
此時,如何平衡樂趣與成長的矛盾成了我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需要勇于面對誘惑,同時堅定自己的目標。當初我認為的“獨處快樂”,慢慢變成了“自我反思的福音”。
如今,我愈發(fā)意識到,獨處的時光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每當我完成一次深度反思,內心的喜悅與成就感交織在一起,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慎獨不僅是自我管理,更是情緒調節(jié)、心理成長的有效途徑。
所以,我常常會問自己:“在獨處時,我應該做什么?”這使我從中收獲了許多,如:
獨處并不可怕,慎獨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目標。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讓我們花些時間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審視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不斷地實踐與體驗,我愈發(fā)堅定這是走向成熟與成功的重要一步。
讓我們在未來的旅途中,勇敢地與自己對話,積極面對獨處帶給我們的成長與挑戰(zhàn),共同進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