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內容大體上有: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艱苦奮斗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等。
德育除社會功能外,它還具有并發(fā)揮著日益明顯的外在的或工具性的自然功能和內在的或本體性的個人發(fā)展的功能。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在西方國家,德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質特指道德品質,德育即道德教育,由于德育要求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品質只有一種,范圍很小,故稱作“小德育”,在我國,德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質包含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法律品質和心理品質.由此德育即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德育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品質包含了五種,范圍較大,故這種德育被稱作“大德育”。
方向性原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是方向發(fā)展。
知行統(tǒng)一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際鍛煉和行為訓練。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德育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jié)、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
因材施教原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
主要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說服法(基本方法)
說服法不僅僅是指教師通過用嘴說的方式教育學生,還包括用事實說服的方式,這是考生經常會忽略的一點,認為說服法只是動動嘴巴說教就可以了。舉例來說,一個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可以給大家講解什么是愛國主義,也可以和學生交談,也可以做一場愛國主義報告會,還可以讓學生們自由討論愛國人物的先進事跡,以上這些都是屬于大多數考生理解的說服法,但這些只是語言說服。如果這位老師發(fā)現通過給學生講什么是愛國并不奏效,那么他還可以直接帶學生去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愛國主義博物館,通過看到一些事實,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同樣也是屬于說服法的內容,即事實說服。
二、榜樣法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榜樣等。榜樣法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需要著重注意的一點是:榜樣法中的榜樣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因為只有人才能給夠成為我們的榜樣。
三、陶冶法
教師利用環(huán)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受教育者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上和情感上逐漸完善自己。陶冶教育法的方式包括: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以及文藝熏陶等。人格感化又叫人格陶治,是教育者以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對學生的真摯熱愛和期望來對學生進行陶冶。陶行知認為,6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環(huán)境陶冶是利用美化的校園環(huán)境、優(yōu)良的校風和班風、美化的家庭環(huán)境和良好的家風等或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以達到陶冶性情、培養(yǎng)品德、凈化靈魂的目的。文藝熏陶,即藝術陶冶,是指運用文藝的教育作用進行陶冶。
四、自我修養(yǎng)法
自我修養(yǎng)法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jié),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 它的成效主要取決于學生個人能否自覺主動地進行道德修養(yǎng)。自我修養(yǎng)法主要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自我修養(yǎng)法的最主要特征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品德的完善。這種方法強調內因的重要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自我修養(yǎng)法里的實踐體驗和鍛煉指的也是完全由自己決定并且去實施的實踐活動,而不是教師指導組織的。因此不屬于鍛煉法。
五、學校心理咨詢法
學校心理咨詢法,是指學校中富有經驗的咨詢員對學生開展咨詢,緩解他們的心理緊張,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擾,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為其品德的正常發(fā)展打下基礎。
六、品德評價法
品德評價法,又叫獎懲法,它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表揚獎勵是對學生的良好思想、行為做出的肯定評價,以引導和促進其品德積極發(fā)展的方法。批評處分是對學生的不良思想、行為做出的否定評價,以幫助他們改正缺點與錯誤的方法。
七、鍛煉法
實踐鍛煉法是指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干、培養(yǎng)優(yōu)良思想和行為習慣的方法。中小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活動與交往的鍛煉。同時通過實踐鍛煉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加品德鍛煉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知行結合、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和獨立活動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德育的功能:
1.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德育服務于社會階級中的階級斗爭,還體現為德育服務于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民主元、完善和改革。
經濟功能:學校德育通過提供一定品德的勞動者對經濟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
文化功能:學校德育在一定社會文化發(fā)展歷程中的作用和學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態(tài)中所起的作用。學校德育本身就是具有動力或造血機制的文化要素,既受特定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傳播價值,倫理和政治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使德育對象完成年輕一代的文化化。同時具有倫理與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生能力。在社會性功能中,德育文化的功能是學校德育政治、經濟功能的中介。
2.個體性功能,包括個體品德發(fā)展功能,個體智能發(fā)展功能,個體審美發(fā)展功能。
3.教育性功能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響,通過受教育者能動的認識、體驗和實踐,從而使其養(yǎng)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過程。
名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熱忱付出的品質、正確的底線意識和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
德育是一種內在的修養(yǎng),體現著人類的高尚道德追求和文明之美。
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礪和自我修煉,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讓自己更加美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同時也可以將這種美好精神傳遞給周圍的人,影響身邊的人、影響社會。
來自心靈的美麗往往比身體更長久、更難以扭曲,所以心靈美是一種無價之寶,值得我們珍視和培養(yǎng)。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德育之美,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立德樹人。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守信是處世的基礎。關心他人,幫助弱小,是做人的美德。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根本目的是做一些讓別人快樂的事情,我們自己也獲得快樂。